道 教 在 四 川

作者:李遠國 教授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道教,是我國固有的土生土長的宗教,並一直在中國的土地上生存、繁衍和傳播。在歷史的長河中,道教曾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宗教、文化、風俗乃至科學技術方面,都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至今人們常說的許多口頭語,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都典出于道教。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根抵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迎刃而解。作為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道教,其淵源甚古。它是在古代的原始巫教、戰國的神仙學說和先秦兩漢的道家黃老思想上衍化而形成的。

    四川是中國道教的重要發源地。東漢後期,沛國豐人、傳為西漢開國軍師張良的八世孫的張陵,棄官學道,入大邑鶴鳴山修道,“得咒鬼之術書”,並感太上老君降臨,授予三洞真經、金丹秘訣、雌雄二劍、符籙法印等,正式任命他為天師。據《仙鑒》記載,當時巴蜀地區人鬼混混,巫妖橫行,殘害百姓,青城山就是鬼魔盤踞的“六天鬼域”。 張天師親率弟子,掃蕩鬼城龍宮,降伏“八部鬼師”、“六天魔王”,遂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會盟于青城黃帝壇下,使人處陽明,鬼行幽暗,使六天鬼王歸于北酆,八部鬼帥領眾竄于西域,五行之毒又戒而釋之。《三天玉堂大法》亦說:五部之鬼自受祖師誓約之後,歸心正道已久,故張元伯以忠信立雷府直符,趙公明以威直充玄壇大將,餘皆為酆都丑獄之酋長,皆不復為妖也。 也就是說,原先盤踞在西蜀一帶的眾鬼部落,紛紛皈依道教,成為張天師的部屬。青城山從此就成了道教的洞天福地。又傳陵州(仁壽縣)有毒龍、神女為害,張天師驅龍降神,得鹽泉以利百姓。西城白虎神好飲人血,梓潼兜鍪神以人為祭,張天師召而戒之,白虎、兜鍪神再不害人。張天師到處降妖驅魔,巴蜀鬼怪消匿,日益安定。

    這些神奇絕妙的傳說,曲折地反映了張陵吸納改造巴蜀原始巫教,創立中國道教的歷史過程。所謂“鬼”、“魔”、“龍”、“虎”,實際都是指古代巴蜀的少數民族。如龍族是古蜀族,鬼族(虎族)是巴人,兩族都是現實的人民。(王家祐言)正是在巴蜀古代民族信仰的原始巫教的基礎上,張陵運用道家黃老之學改造巴蜀的妖巫鬼道,于是巫鬼躍升變化為仙官,“鬼道”遂發展成為天師道。張陵便成為道教的創立人,從而受到歷代信徒的尊重,被尊為“祖天師”。

    接著,張天師便和道徒、民眾一起,在蜀中開山修路,打井造林,發展生產。再加上他精通醫道、氣功,為人治病頗有成效,深受民眾的擁護,百姓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張陵把民眾組織起來,劃分為二十四個教區,即“二十四治”。在教區內,張陵設立祭酒統領道民。他用《道德經》教化民眾,要他們自重自愛,互相幫助;廢除刑罰,讓有過錯的人修橋鋪路,將功補過。 為了減輕道徒民眾的負擔,規定祭祀不准用酒肉,春秋季節不准宰牲釀酒。教區中還設立義舍義倉,救濟路人與貧苦道友。這些措施具有某些勞動者反抗官府、相互救濟的積極精神,受到了當地人民的擁護。據說要求入道者交納五斗米,故又稱五斗米道。

    東漢永壽二年(156),據說張陵在鶴鳴山中被毒蛇咬傷而死。然而,人們卻說他乘著仙鶴,到天庭仙境去了。這種得道成仙的,寓寄著人們對張陵的懷念。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張魯先後承其事業。道教中人稱張陵為“天師”,張衡為“系師”,張魯為“嗣師”,因此張陵之道又叫“天師道”。經過陵祖孫三代的傳教,特別是在張魯的努力下,道教在川北、川東、漢中有了很大的發展,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漢中政權。

    在張魯主持的漢中政權內,廢除官吏,皆以祭酒為治。有小過者,須修補道路,將功抵過,略示懲戒。對被觸犯法者,寬恕三次而再犯,才處以刑罰。張魯自稱“師君”,下設祭酒,各領部眾。祭酒上又設大祭酒,層層統領。其中的都講祭酒,地位僅次于張魯,主要職責是指導學習《道德經》。 蜀漢劉備的五虎上將之一馬超,就曾擔任過都講祭酒。祭酒在各自領域設立義舍,義舍中備有米、肉,供行旅之人免費住、吃。據說如果貪食過多,鬼便能使其生病。這種義舍可以說是道教的基層組織。

    張魯統治漢中近三十年,政局安定,受到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擁護,史稱“民夷便樂之”。其勢力十分強大,甚至可以與劉備、孫權比肩,連東漢朝庭亦任命他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降于曹操,他將存放寶物財富的倉庫打上封印,留作國家財產,兩袖清風而去,曹操對他的人品大為贊賞,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

    張魯死後,祖壇遷到了江西貴溪龍虎山。《龍虎山誌》說,張魯晚年囑其子:龍虎山祖師元壇在焉,其地天星照應,地氣沖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諸岩洞,汝可以印經籙往居其地,修煉累功,廣宣吾化,永傳于世。張盛遵循父親的囑咐,于東漢末自漢中遷還龍虎山,並在張陵所築的玄壇舊址建傳籙壇,于三元日升壇傳籙。 此後,東晉安帝對第六代天師張椒甚為器重,隋朝皇帝對第十代天師張祥封官晉爵,唐代玄宗親賜第十五代天師張高手書,批准和嘉許龍虎山傳籙,名聲愈來。至宋真宗時,召見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賜號“真靜先生”。從此以後,龍虎山遂成為天師家族世代領襲的本山。從張陵開始,天師世家代代相傳,至今已有六十三代。

    繼三張之後,西晉四川又有一位高道范長生。范是涪陵丹興人。蜀漢劉備時,范長生家族遷入青城山。据史籍記載,范長生博學多藝,精通天文術數,著作有《道德經注》、《周易注》。他家世代掌握部曲,本人又是天師道教主,由此蜀人奉他如神。無怪乎有這樣的記載,說他從蜀漢到西晉穆帝時,活了一百三十多歲。 劉備請他參政,他推辭,遂被封為逍遙公,特意為他建造長生宮,讓其修心養性。今青城山下景色絕佳、仙鶴盤旋的鶴翔山莊,就是長生宮的遺址。

    西晉元康(291~299)年,巴氏族人李特領導流民武裝起義,軍中饑荒,處于危急關頭。此刻范長生資給糧食物資,流民軍士氣高漲,轉危為安,數月之後,便攻占了成都。其子李雄以范長生有名德,為蜀民所重,欲迎以為君而臣之。但范長生婉言推辭,遂勸李雄自立。李雄在范長生和流民軍共同擁戴下,于惠帝永興元年(304)十月,稱成都王。其後,李雄即位皇帝,國號大成,以范長生為丞相,加號“四時八節天地太師”,尊為范賢,封西山侯。 范長生歸返青城,李雄又于灌縣离堆為他建造了范賢館,其遺址是現在的伏龍觀。在范長生輔佐下,李雄執行“清靜無為”與民生息的政策,比起中原戰亂地區,成都國稱得上是一片安寧的樂土。

    道教最興盛的是唐代。唐室自認老子為祖先。唐太宗、高宗皆推崇道教,玄宗、武宗親受法籙,自稱道門弟子,成了道士皇帝。憲宗、穆宗、敬宗服食金丹,致死不悟。流風所被,朝官賀知章棄官入道,詩人李白學道岷山,楊貴妃亦入道籍,號曰“太真”。學道求仙,已成為當時的一種社會思潮。 在唐代皇室大力扶持下,道教興盛,蜀中高道輩出,名重全國。談玄論道,注釋《道德經》的,四川就有六家:岷山道士張君相,錦竹道士李榮,劍南道士文如,眉山道士任太玄,成都道士黎元興、張惠超。他們或注疏,或集解,共闡老子奧義。

    人間仙曲天上來,馳名古今的霓裳羽衣曲,原來亦與彭縣道士羅公遠有關。相傳中秋佳夜,羅公遠化拄杖為銀橋,玄宗飄然而入月宮。廣寒宮內,素練仙女起舞,仙樂高雅悠揚。玄宗暗中記其舞姿韻調,後來歸宮,召伶官依令表演,這就成了人間的霓裳羽衣曲。

    安史叛亂的金戈,打破了風流天子的逸情仙趣。玄宗避亂入蜀,楊貴妃葬身馬嵬坡下。後來玄宗返回長安,十分思念貴妃。什邡道土楊通幽,自稱能出入三界。 他為玄宗尋找貴妃,“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最後在蓬萊山會到貴妃,貴妃取金釵鈾合各半托轉玄宗,更引起玄宗的綿纏情意。這位神通廣大的楊通幽,据說就是千古絕唱白居易《長恨歌》中所說的臨訓道士鴻都客。

    蜀中高道還有青城道士李若沖、徐佐卿,嘉州道士趙昱,成都的朱桃椎、劉無名,劍閣王法進,天師翟乾佑,仁壽的譚宜,江油的竇子明,南充程太虛,眉山張遠霄,以及爾朱、擊竹子、趙法應、王帽子、胡德元等人,皆為著名于世的道士,而被民眾神化成仙。

    四川的著名道姑也不少。南充謝自然,自幼不食葷血,誦讀《道德經》、《黃庭經》,修煉辟谷吐納之術,刺史李堅為她在金泉山建築金泉道場,請她主持法事。貞元十年(794)傳說她金泉道場白日升天。錦江滑膩蛾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薛濤字洪度,生于成都。 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女詩人。據說她八九歲即能作詩,至十五歲,即有詩名流布于外。晚年出家當了道姑,住在成都西郊碧雞坊。『長裾本是上清儀,曾逐群仙把玉芝,每到宮中歌舞會,折腰齊唱步虛詞。』這首薛濤的詩,恰好正是她暮年著女冠服的明證。在丹陵縣龍鴿山,舊有三宮九觀,為唐天寶年間建造,這裡是成無為成真的地方。 成無為幼年出卜居龍鵲山下,調形煉骨幾十年。眉山的楊正見,學道蒲江主簿觀,相傳亦飛升成仙。遂州的董上仙,好靜守和,誠意求仙,傳說青童下降,引之升天。玄宗得知此事,令舊址建造上仙、唐興兩座宮觀以祭祀。這些都是當時全國聞名的女冠。 此外,四川道教中還出現了幾位傑出的科學家。如精通天文地理、陰陽利數的袁天綱、李淳風,礦物學家梅彪,煉丹家彭曉是永康(今重慶)人。到唐末五代,又有高道杜光庭,主持四川道教。後來王建自立前蜀,賜號封侯,令其為傳真天師、崇真觀大學士。晚年定居青城白雲溪,死後墓葬清都觀側。

    五代到宋初,普州崇龕(今四川安岳縣)人陳摶,精于相法。又以擅長“睡功”聞名于世。作《無極圖》、《指玄篇》、《觀空篇》、《太極圖》、《先天圖》、《易龍圖》、《正易心法·注》,把儒、釋、道三家學說融合于易學之中,創立了“先天易學”。在道教的宮觀或儒家的宇廟中,在現代社會表示中國文化的徽記中,到處都可以看到一個黑白相的圓圖,這就是被後人譽為中國古代方士黃冠上的一顆明珠~陳摶的《太極圖》。 在《太極圖》中黑色表示陰,白色表示陽,黑中含一點白,即陰中含陽;白中含一點黑,即陽中含陰。圖中陰陽的狀態,一邊從小到大,一邊則從大到小,就如兩條頭尾互接的“陰陽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合在一個整体之中。陰陽交互,動靜相倚;周詳活潑,妙趣自然。形象地表述了陰陽兩種力量此衰彼盛,彼消此長,不停地運動著,因而引起整個世界的變化、發展的,這是陳摶傑出思想的結晶石。

    從東漢至明代,四川道教的主要派別多屬天師正一派。金元之際,以王重陽、邱處機代表的新興道派~全真道日益昌盛,並開始在巴蜀傳播。但有系統的全真道龍門派的立宗,卻在清初,即是由陳清覺在川開創的龍門派丹臺碧洞宗。陳清覺(1606~1705)道號寒松,又號煙霞。 武昌人。拜武當山太子坡高道詹太林為師,成為一名全真道士。康熙八年(1669),陳清覺遊訪至青城天師洞,見殿宇荒蕪,福地頹敗,因之留居,振飾洞天。經過幾年的努力,青城面貌煥然一新,即交道友張清湖主持廟務,他到成都青羊宮養靜。康熙三十四年(1695),成都府臬憲趙良壁來青羊宮訪勝尋真,與陳清覺交好,遂捐獻俸銀,修建二仙庵,請陳清覺主持廟務。 于是他開堂接眾,廣度道徒。後來又承康熙皇帝詔見,他攜帶青城茶數斤進見。康熙品茗,誇其味美,令他常年進貢,青城之貢茶由此而始。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封陳清覺為碧洞真人,並賜御書丹臺碧洞匾、赤龍黑虎詩章、珊瑚樹、金杯等物。從此,便開龍門丹臺碧洞宗于四川,法脈延續至今。

    另有一全真道士張清夜,亦來自武當。于雍正七年(1729)主持成都武侯祠。乾隆八年(1743),又兼主持青羊宮,數年之間,廣布道教,接待十方道眾,一時羽流雲集,使青羊宮儼然為一大叢林。

    在當代四川亦出了二位大師。其一是曾任中國道教考會副會長的易心瑩大師。易心瑩(1896~1976),法名易理輪,亦稱易理。四川遂寧人。童年出家于青城山常道觀,拜魏甚齡為師,窮研儒家和道教學理。在任常道觀知客和住持期間,接待四方學者,與著名學者陳櫻寧、陳國符、蒙文通等往來,切磋道家學說。晚年專事著述與講學。 著有《道學系統表》、《女子道教叢書》等,為道教界一大學者。另一位是傅元天大師(1925~1997),自1956年開始主持青城山廟務,奮力保護、恢復青城山道場,貢獻甚大,先後當選為成都市道協會長、四川省道協會、中國道協會、中國道教學院院長,為當代道教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道教的理想是修煉成仙,為此選擇幽靜秀美的名山大川作為修道養生之地,謂之洞天福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說,四川即有著許多仙真修道的福地。眾多的仙山宮觀星羅棋布,裝點著秀麗的巴山蜀水,供人們欣賞、朝拜。這裡重點介紹幾處。

    成都青羊宮,是著名古觀。傳說這裡是太上老君降生的地方,並為關令尹喜演說《道德經》。至唐代其規模巳相當大。玄宗幸蜀,曾駐營宮中。中元元年(881),僖宗避亂至成都,也在宮中駐營。傳說在宮中挖得玉磚一塊,上刻“太上平中和災”。後來僖宗平亂返回長安,認為這是太上老君的恩典,于是班詔賜錢,大建宮觀,內外九重殿宇,氣象宏大,儼然帝王之宮殿。時過境遷,時有興衰。現存殿宇多重建于清康熙年間。主要建築有靈祖殿,有新塑王靈官像。混元殿,祭祀混元皇帝。 八卦亭,橫挑屋脊,皆雕飛龍,大小共八十一條龍,象徵老君“八十一化”,新塑者老君依青牛像,生動莊重。三清大殿,有新塑道教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中)、靈寶天尊(右)、道德天尊(左);左右兩壁繪有十二金仙。斗姆閣,供祭道教尊神先天大梵斗姆,左右陪祀為南斗、北斗諸神。左右二台,一為老君降生台,祀太上老母;一為老君說法台,祀太上老君。最高為唐王殿,祀李淵、李世民父子。

    青城山,傳說為黃帝訪道求仙的福地。又睿張天師在此降魔伏龍,從此成為高道修真的洞天。其後興廢迭起,至今仍保存了許多古蹟及大量的珍貴文物。這裡擇要介紹。建福宮,在青城丈人峰下,舊名丈人觀,以記念黃帝的老師“五岳丈人”寧封子。宋時朝庭賜名建福宮,遂沿至今。 現建福宮的二院三殿為清光緒十四年(1888)重修,宮前小溪清澈,林木青翠。天師洞,即古常道觀。于隋大業年間創建,名延慶觀,唐時改稱常道觀,宋代又名昭慶觀,或稱黃帝祠。現存殿宇重修于清代,其建築雄偉莊嚴,金碧交輝,加上山門石級陡峻,洞府幽深,更顯得格外壯觀。三清正殿、黃帝祠、三皇殿、天師洞、玉皇樓以及一些依山傍水的樓閣,形成了一個布局嚴謹的古道觀群,隱藏在碧翠雲霞之中,確有神仙都會的氣象。 觀中有隋代石刻張天師像、唐代石刻三皇像、唐玄宗手詔碑,皆為珍貴的道教文物。位于青城之巔的上清宮,始建于晉代,現存宮殿為清代建築。大殿祀三清尊神,院內有麻姑煉丹池、鴛鴦井、木刻版《道德經》、《陰符經》、張大千仙女碑,顯示著道教深厚的文化底蘊。此外,還有祖篩殿、圓明宮、朝陽洞、老君殿等,皆為道教的重要景點。

    在大邑的鶴鳴山,是張天師創立道教的祖庭。其後的陳摶老祖、張三豐真人亦曾在此修道。今山中新建有迎仙閣、三聖宮、慈航殿、玉皇樓、斜江道院等,其中三聖宮中供祀太上老君、呂純陽祖師、張三豐祖師銅鑄神像,造型莊重,工藝精美。

    江油竇圌山亦是道教名山,它是唐代高道竇子明修道成仙的地方。其山三峰插天,峰頂各有古廟一座,名叫東岳、竇真、魯班殿。三峰之中惟東岳峰有路可通,竇真、魯班二峰相隔幾十米,僅有上下二根鐵索組成懸橋相連,常人畏而不敢攀越。峰下雲岩寺中,現存有一件十分珍貴的道教文物~宋代道教飛天藏。共分三層,上刻有天宮樓閣及二百餘個道教神仙,設計精巧,造型生動。

    梓潼縣七曲山文昌宮,則是道教尊神文昌帝君的祖廟。宮內主要有桂香殿、天尊殿、關聖殿、家慶堂、文昌殿、大悲殿、風洞樓、魁星樓等,依山取勢,布局有序,是研究古代道教建築藝術的珍貴實物。宮內有十尊明代鐵鑄神像,面容豐滿,體態勻稱,彩飾金身,工藝精湛,為全國所少見。

    此外,分布全川的重要宮觀有三台雲台觀、綿陽西山觀、劍閣鶴鳴山、彭州陽平觀與葛仙山、彭縣仙女山、新津老君山與純陽觀等,這些皆是訪道修真者朝拜的福地瓊宇,亦是十分珍貴的人文旅遊資源。

※ 本站僅登載原著作人所著之文章,不表示任何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