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三官大帝之信仰

文 / 編 輯 部
(《武廟宗教文化雜誌》) 

    在中國民間信仰的諸神中,成組出現且巧妙結合歲時節日的,首推三官大帝與三元日。三官信仰是道教神祇而成為民間信仰的主要對象。早在蜀漢的宗教王朝中祭酒以教領政,祂們在為奉道者「首謝」(懺悔,請神赦罪),就要在儀式中書寫陳情者姓名及赦罪情由,分作三份:一份上之天、一份埋於地、一份沉於水,稱之為「三官手書」,這就是最早的三官信仰雛型。後來它和「三會日」繼續搭配發展,到了六朝末年和唐朝初年,終於逐漸確定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祭祀三官大帝的節日,之後演變而成為上元、中元、下元,所以唐代是三官三元結合的定型期。而道教內部所使用的《三官妙經》與《三元寶懺》,大約到明朝才結構成型,這是道教科儀中最為常見的經懺,直到現在台灣廟宇建醮時,都一定會在科儀中列入做為諷誦的主要經懺。

    道教自始就重視天、地、水的信仰,三官在神格化後雖然其位在三清四御之下,但在醮壇佈置中主壇為三清壇對面必有三界壇。壇上奉祀三官圖像或紙紮神像,其地位之重要由此可知。在道壇內所設三界壇,則常是道士另一個演法的場所,配合三官經懺的諷誦,咸信其具有賜福、赦罪、解厄的作用。在傳統民間習俗當中,上元花燈、中元普度均為重要節日。


    在道書經典所記載的三官大帝:

    上元一品賜福天官大帝,位居紫微宮,頭戴冕冠巍然高坐檀香金龍椅,身穿黃龍袍手執朝天笏,慈眉善目如沐春聖仙,凡世人能普仁施德。傳說上元夜天官會下凡人間賜福,以表昊天覆民之德。元始天尊曰:「福由天降諸天皆能錫福,而總司福柄惟上元天官有以主之。或予或奪,全憑善惡之因;或寡或多,亦緣後薄之質大。而五福多而百福累,而萬福總在上元,天官量物而賜世人獲此福果,不知上報是為昏庸,縱不轉禍亦將減福,惟於正月十五日上元賜福之辰,啟建道場頂禮聖號,六時行道皈命皈身,稍抒報效之私以答天恩之眷,庶幾福以種福賜更蒙賜。」所敘述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於玉清聖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中元二品赦罪地官大帝,頭戴冕冠巍然高坐清虛宮,身穿紅龍袍手執玉笏鳳眼柳鬚,憑監察神八方巡遊三尸神呈報人間功過,以期補過赦罪以表地負載物之德。靈寶天尊曰:「受諸罪者前生今世造無邊惡業,有如忤逆父母欺罔君上,同室操戈良朋負託,殺生害命凶暴殘虐,姦盜邪淫損人利己,一切違心滅理之事放蕩任為,糾察之神注名黑籍,按惡擬罪不爽毫釐,或發陽世就刑或閉陰曹受苦。是惟中元地官開法顯之門,大汪洋之澤逢赦除之方超苦海。眾生應於七月十五日中元赦罪之辰啟建道場,頂禮聖號洗心滌慮,皈命投誠地官自然感應,大罪減小重罪減輕,陽解法網陰脫苦輪大赦罪衍。」所敘述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隸屬於上清真境。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故稱地官赦罪。

中元二品赦罪地官大帝聖像

    下元三品解厄水官大帝,頭戴冕冠巍然高坐清華宮,身穿紫龍袍手執玉笏青鬚鳳眼。下元節又叫消災日,當日家家戶戶備辦齋禮,香燭金帛至廟裡禮拜水官大帝,以祈兵災免禍天災不至百厄化解。道德天尊曰:「宸門水德懦烈於火,水宿分野劫其難逃,若茲眾生遭殃罹害,固曰運會使然亦緣不識道岸,須知下元水官,主管江河湖海力極沈溺,制伏黿鼉蛟龍約束風王水怪,世間眾生欲免危厄,應於十月十五日下元解厄之辰,啟建道場頂禮寶號,懺悔罪衍消除厄難。」亦敘述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於太清仙境。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故稱水官解厄。

三官各設三府共為九府與天曹四司(司命、司祿、司非、司危),地府四司(司命、司祿、司功、司殺)同檢察人間之罪福也。又正月七日為天地水三官檢校之日,此日可修齋,獲益進道。道書《雲笈七籤》曰:「十月十五日名建生大會齋,三官考覈功過,依日齋戒,可祈景福。」上述所載,是道教對大自然的崇拜所產生「人格化」的三官大帝,形成宗教「神格人」的思維信仰。

民間亦有三官大帝「人格神」信仰的另一傳說:堯、舜、禹三帝乃三官大帝所降生。故以堯帝至仁以配「天官」,舜帝墾地以配為「地官」,禹帝治水以配為「水官」,合稱為三官大帝。三官大帝,意指堯、舜、禹這三位治理中國混沌初開的社稷,並行禪讓制度的古聖先賢,俗稱「三界公」。三界公即天官、地官、水官,是奉玉皇大帝旨令,掌管天、地、水三界事務的神明。天官意指堯帝,他創造了社會司法制度,並觀察天象,指導制訂農業曆法,並自動把帝位讓予一個孝子「舜」,使人民能安居樂業;去世後,因至仁感天,深受人民所崇敬而被神格化封予天官一職。天官一品係紫微大帝,掌天界為賜萬民之福神。地官乃指舜帝,自幼便以孝順聞名。長大後不只開墾土地,也發明許多耕種工具,如用象犁田,使農民收入豐富,繼帝位後更深受百姓所擁戴;去世後,被神格化尊奉為地官。地官二品係清虛大帝,管凡界可赦人間之罪惡。水官意指禹帝,禹帝善於治水,因治水三次過家門而不入。他不但是治水有方,而且利用水源發展農業,方使中原呈現繁榮景象,死後他被尊奉為水官。水官三品為洞陰大帝,管陰界可解眾民之災厄。莊嚴聖像為帝王所裝扮,手持朝簡神態極為莊嚴。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所以民間分別以上元、中元、下元節來慶祝祂們的誕生。

道教對於國家社會有貢獻者死後封神加以奉祀紀念,其行為或高尚的道德情操其精神與典範為後人所傳誦,進而「神格化」受到供奉與信仰,用以彰顯社會之道德核心價值,勸戒世人「善惡有報」而成為安定社會的重要力量。其意義鼓勵著信民應重於今世,努力於今世,並不是妄想盼望著後世的因果,亦有鼓勵人類在努力及行善於現世的教化功用,究其出發點不外乎激發人性初始之真。神明存有著人性的特質,故所職掌的功能和項目也跟信眾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才能為多數的信眾所廣泛接受進而成為心靈上的寄託。如此一來,宗教的功能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滿足不同的需求,可謂順應自然之道乎!

(本文原刊於《武廟道教文化季刊》創刊號,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