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關帝廟神明之靈驗與現代道教信仰之認知

文 / 吳泰良

    一、引言

      在大高雄地區,你若詢問任何一位當地人或因工作而長期居住在高雄的外地人,他們最熟悉的,最耳熟能詳的廟宇是在哪裡?不意外,所得到的回應必然是「高雄關帝廟」,又稱武廟,指的就是供奉關聖帝君的關帝廟。

    筆者平時一有空特地前來高雄武廟路的「高雄關帝廟」,即便是路過,總是能夠看見許多虔誠的善男信女前來參拜,這裡除了主祀關聖帝君,也祭祀五路財神、觀音佛祖等諸多神明,全年都有許多慶典祭祀活動,廟宇附近又有市集,每天熱鬧滾滾,而廟堂裡面,時時可以遇見祈求平安、求姻緣、求事業、求考運等等的信徒。因此,信奉關聖帝君的善男信女是如此依賴、也非常信賴關聖帝君的庇祐;可想而知,他們必定如同筆者一樣常常深感關帝廟神明的靈驗。

    每年春節期間廟內會舉辦安太歲、點光明燈、改運等宗教儀式,成為許多信徒所重視的年節活動。每當到了廟內所安奉的神明生日時,廟方會提供免費麵線熟食(即壽麵)給附近民眾食用,有趨吉避凶之意。關帝廟在每年農曆元月初一到元宵節,都會在一樓展示廳推出電動花燈展,而燈展的主題呈現了精彩的神、佛傳說。再者,每年也會適度的更新主題,讓花燈得以展現不同的風貌,能吸引更多民眾來觀賞。

    事實上,從關帝廟的歷史背景、民俗文化和它帶給現代人的偉大力量,可知關帝廟儼然已成為各行各業,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年齡層的人,最強的精神支柱,能在其挫折、焦慮、慌亂、茫然無助時找到慰藉得以安然度過,找到新的人生方向。以下本文就是筆者親身體會高雄關帝廟眾神明的靈驗,而撰文感恩之。此外,筆者也探討對現代道教信仰所應有的認知。最後,筆者因為對英語學習頗有興趣,因此,特地蒐集一些與道教有關的中英詞彙用語,以供讀者了解學習,或許將來某日遇到外籍人士詢問道教或參拜事宜時,還可派上用場。

    二、靈驗與感恩

    每位虔誠的信徒會對其所信仰的神明持有堅真的信念與常保感恩之心,這必定是曾經親身感受到神明所賜予的福份與靈驗。筆者更是有所體會。記得6年前(民國95年),筆者正在高雄師範大學就讀博士班,攻讀英語博士學位。由於當時一整年且每天都在準備博士資格考試,內心著急地要把數百本書和好幾千筆英文資料讀熟。但是,根本不可能每把每本書和每筆資料都能完全讀完,更不用說能夠把這些書籍和資料完全消化吸收,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每天早起晚睡,整天與書為伍,只有吃飯時間才會到外面走走。然而,有一天中午筆者到武廟路上吃午餐,用完餐後剛好行經關帝廟,心想我以前喜歡拜拜,而來到高雄求學的這幾年忙於讀書,已有一段時間沒到廟宇拜拜,於是就進到廟裡。平時因為準備資格考試,所以內心總是感到煩憂與不安。但是,很奇妙地,當我一走進廟宇內,看到關聖帝君莊嚴的神像,頓時整個心情感到非常的舒坦且越來越不緊張。筆者誠心地告訴關聖帝君當時心裡最擔憂的資格考試,並祈求神明保佑能讓筆者順利通過資格考試。而到資格考試之前,筆者幾乎每當唸書且感到很煩躁的時候,便會到關帝廟拜拜。筆者親身的體驗是每當在祈求關帝君保佑後,內心感到平安與沉靜,此時不論是理解或背誦書本資料的內容,都能過目牢記且歷久彌新。最後,考試之日終於來臨,在考試的前一天,筆者仍撥空到關帝廟祈福以求考試順利通過。而考試當天,走進考場前,雖然筆者內心仍有些許忐忑不安的情緒,但是一進入考場後,心中默念祈求關帝君保佑,緊張的心情馬上就消失了。然而,最令筆者驚訝的是考試題目看似艱深難懂,其實解題的答案主旨就是筆者考前準備所整理出來的重點式內容大意,著實讓筆者在答題上更能得心應手,如行雲流水。

    筆者心想若不是有神明保佑,怎能得以如此幸運呢?於是,考試完後,馬上到關帝廟感謝關帝君與眾神明的庇祐,讓我考試可以這麼順利。三個禮拜後,成績結果公佈,筆者如願地通過資格考試。至此之後,筆者幾乎每天只要有空就會到關帝廟拜拜。同樣地,在撰寫博士論文的這幾年之間,只要在寫作的內容組織或邏輯思考上遇到瓶頸,筆者便會到關帝廟拜拜以祈求神明賜與靈感。終於,筆者於去年(民國100年)順利地完成論文且得以取得博士學位。當然,這一切都要感謝以及感恩關帝廟眾神明之庇佑與愛護,讓筆者能完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今日,筆者自訴親身感應到的眾神明的靈驗,並將其撰寫於此文中,除了要感謝關帝廟的神明之外,也是為了讓各位讀者能了解關帝廟神明的靈驗,但最主要還是希望能鼓勵讀者們,凡是遇到人生中難以突破的關卡與無法抉擇的事情,不妨親自來到高雄關帝廟,當面向眾神明祈福保佑並指點迷津;筆者相信心誠則靈,且在冥冥之中會有神明傾聽讀者的祈願,且幫助讀者解決任何疑惑。然而,無論如何,最重要是我們每個人本身一定要盡最大努力,若人事已盡,剩下的就要聽天命了。所謂「天助自助者」,筆者認為是自己一定要先盡最大努力來想盡辦法以處理解決所遭遇困難,然後祈求神明之啟示保佑,相信最後不論多大的難處必能得到神明的「天助」圓滿解決問題。

    三、現代宗教信仰之認知

         3.1 何謂宗教

    宗教就是有所宗以教民,有所本以化民,使世人心有所歸,性有所屬,情有所寄,進而安定社會,福利蒼生,傳遞文化,保全民族的一種思想和行為1。更進一步探討,可略分為2

        1. 反宗教者的觀點
    社會主義提倡者馬克思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毒品可以讓人忘了現實的痛苦與煩憂,鴉片的作用就是如此。在共產主義的世界裡,此一定義被廣泛地運用。共產主義者主張唯物論,視宗教為麻醉毒品,故意貶低宗教,因為共產國家不是全然禁止,就是嚴密監控所有的宗教活動,他們是不容許有超越政府組織或力量的存在。同樣地,俄國的列寧認為「宗教是一種精神上的劣等酒」。而和馬克思一起研究社會學的恩格斯別曾說,「宗教是支配人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是人們腦中幻想的反映。」人類的確是受到許多外部力量的支配,舉凡日常生活上的衣著飲食、言談舉止,都受著法律、輿論、風俗的影響,而宗教更是一大力量!然而,唯物論者的宗教觀點卻把宗教裡的「鬼神」看成是人們心中所產生的一種幻想。

    2. 一般信徒的觀點
    馬克斯.謬勒(Moiler Max)認為「宗教是對某些無限存在物的信仰」。物質世界的東西都是有限的,只有神明是全能、全知、無限的,而謬勒所謂「無限存在物」就是指神而言。泰勒(Tylor E.B.)認為「宗教是對精靈實體的信仰」。「精靈實體」即實有存在的精靈,但「精靈」並非一個實物,是抽象的概念,這個精靈比「神」這個概念來得廣大,比方說民間祭拜石頭公、大樹公,淡金公路旁香火鼎盛的十八王公廟等,這些都是對精靈實體的信仰。

    佛雷哲(Frazer J.G.)說「宗教是對超自然和超人間的權威力量加以討好,並祈求和解的一種手段」。現實社會中是存在一些權威力量,比方說老師在課堂上是權威,學生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去討好老師,又如我們的主管上司,當然也是一種權威,這種權威力量在現實生活中是真實的;而宗教的權威力量是超自然、超人間的,不是自然界原有的,也不是人類社會固有的,而我們討好它,對它祈求下跪,怕它處罰我們,降禍於我們,我們願與它和解,以求和平相處。這樣的定義,對某些宗教相當切合,譬如臺灣民間所祭拜的「王爺」和「有應公」,此二者都是亡靈,人們各別稱它們作「王」和「公」,討好它,祈求它,即是視之為一種權威力量。史密斯(Robertson Smith)他認為宗教有二種定義,分為主觀和客觀。從主觀上來說,「宗教是人對屬於一個或多個超世間、且具有人格的神之知或覺,而根據這個知覺,人與神之間有一種感應」;客觀地講,表現這種主觀知覺的一切行為,如祈禱、祭祀、禮儀、修行、戒律等,就是宗教行為。而牛津字典對宗教的定義是:「宗教是人類對一種不可見的超人力量之認可,這力量控制著人類的命運,人類對它絕對服從、敬畏、與崇拜。」

    3. 社會學家的觀點
    基本上,社會學者是純粹的學術研究者,通常是不信仰宗教的,較能避免受到本身宗教信仰所帶來的影響。英格(Ying M.)從社會功能的角度來表示:「宗教是人類用來和生活中的根本問題進行鬥爭的憑藉」。生活中的一些根本問題,是指人類無法解決或逃避的,諸如死亡、痛苦、罪惡、不幸等等,都是人類所要面臨的,於是人們藉著宗教力量與之格鬥。日本的社會學家岸本英夫認為「宗教是人們生活的最終目的」,他相信人的問題能藉宗教而得到最後的解決。岸本英夫把宗教看成一種文化現象,而這種現象是人類解決自身的問題時所產生的。

    3.2 宗教的構成要素

        3.2.1 宗教的四種基本要素

1. 有共同的信仰:亦即信徒的主要信仰基本上是一致的。
2. 有一定的道德規範:形成現有獨特的意識型態和倫理準則方面。
3. 有自訂的禮儀:所制定的禮儀將按照固定的程序而運作,形成獨特的模式。
4. 有基本的教團組織:亦即擁有一定數量的基本信眾。

    3.2.2 宗教的構成條件3
    宗教的構成必須具有以下列幾個獨立的條件:教義、超自然、經書、儀式、倫理、以及組織。教義是宗教對世事的看法和主張,以及對教徒的禁忌和規範。超自然就是神學和心法,是超越心理、超科學的,也是宗教上的神秘和最神聖的部分之一。經書是宗教創始者所遺留給後代信徒的歷史、言行、教法和典範。儀式是神人交通,接天祈福的儀式、程序和方法。倫理是神人關係的規範和宗教的道德標準。而組織則是為執行宗教整體事務的教會。這些要件必須是自有和獨立的,而不是抄襲和拼湊而成的。

    因此,不具獨立要件的宗教個體,就不是獨立的宗教。此外,我們崇拜某位神明,需要尊重此神所屬的宗教,切不可以個人的淺陋無知來破壞宗教成規,而導致宗教上的混亂,增加宗教界的困擾。宗教顯之於眾的是寺廟,而傳之於世的則是教義和經書,傳承宗教的人就是信徒。虔誠信徒必須接受宗教教育,受到宗教的栽培經過皈依、傳度、洗禮等入教的儀式過程,而肩負宗教上的責任。而重要的傳道者則是宗教師。宗教師則必須有德行兼優的社會典範。

        3.3 道教的源流4
    企業的領導管理者不應是只有自我,若把「我」這個字看的太謹慎了,難免由此觀念造成自私的心態,而不是道教所推崇「無私」的理念。有一個例子是這樣的敘述:一個企業的高層主管總是喜歡在會議上出論點問題給每個基層員工作回答,但是他心中早有自我的標準答案,只是他想找出與他契合之人,所以由他一一詢問每個基層員工的答案是否與他相同。事實上,當這主管提出某個問題之後,在一一點名詢問時,一股現實生存的原因鼓動著堂下,有 哪個員工不想與主管的答案契合呢?所以,當主管的您永遠聽不到真實的答案的,即使您說多麼為員工謀福利,造就員工多少賺錢的機會,那只是表面因素而已,因為您有相當高的自「我」。

    道教是我國唯一固有宗教,主張「遵天法祖,利物濟世」,宗源於皇帝,闡揚於老子,而成教於道陵天師,是稱老黃子學。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先天地而生,故為天地之根,萬物之母,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之母」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7,都是說明這個道,而演繹這個先天大道偉大造化的宗教,就是道教。道教秉承了黃老有容乃大的精神,尚自然,重謙虛,為而不有,成而不居,進能兼善天下,退則明哲保身,教誨眾人少慾息爭,以清靜無為而臻天人合一。由於道教源流既久且廣,宗支亦多,但仍以積功修德,敬修神人相感的積善派,研證經義,敬修神人相顯的經典派,陰陽易卦,敬神人相應的占驗派,飛符演法,敬修神人相通的符籙派及結丹煉養,敬修神人相發的丹鼎派等五大道派為主流。早期道教則有黃老道、方仙道、太平道及其後之正一、淨明,三茅、閣皂等教派、遼金時期,華北則有全真、太一、真大三大教派之興起,而全真一派又有五祖七真的流衍及南宗、北宗的區分,支流則難以勝計。

    道教承襲我國上古宗教思想和祭祀制度,因遵天法祖而倡導崇德報本。故云:「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祖宗者,類之本也。」8;所以,道教的家庭都同時設有神龕及祖先牌位,或是天地君親師位,必須拜神同時敬祖,是道教與其他外來宗教所不同的最大特色,也充分表現道教對家庭、國家及民族的向心和認同。因此,道教所歸納的中心教義,就是:「禮神明,敬祖宗,愛國家,保民族」9。而要求信者奉行「忠、孝、和、順、仁、信」10的行持六訣,及「存好心,說好話,讀好書,學好樣,做好事」11的修身五箴。循其資歷,由學道、奉道、行道、修道、悟道、得道而達極高明、極博大、極精微、極神化、極悠久之至高境界。

     3.4 「理信」宗教與「理性」社會12
    採取「理信」的或把崇拜的對象當作「完美的目標」是分辨宗教與迷信的一個標準。更簡單地說,凡是能以經驗技術與知識所能解決的事,卻不為之,反而轉求助於神靈或超自然的都應視之為迷信。例如:參加國家考試的考生,本應該好好努力用功苦讀準備應試以求高分,卻整天玩樂不碰書本,只求神明給與提示與靈感,這就有點迷信;一個官員不從努力工作、清廉勤政上著手,而專門講究風水,常更改床桌擺設方位以上求騰達,這也是有點過於迷信。這樣的分辨法也許是相當清楚了,但是問題卻在經驗技術與知識的標準有所不同,不但因不同群體而有差異,而且也因情境的不同而有差別。一些不識字和小學程度的鄉民,在知識上與中學程度的人大有差別;中學程度的人與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在知識上也有差別;居住在城市與鄉村中的人在知識上也頗有距離。

    此外,複雜的現代科技以及錯綜的現代社會組織,實際上產生更多的「未知」,在這種狀況下即使是高級知識份子也免不了常會憂心忡忡,而想對自己的前途有所預知。因此,我們不該苛責怪有些民眾為了避免繁複的手續而不去醫院看診,卻求之於符水,或者因為種種不順利或在法庭上受到委屈,而去求神問卜,以求神明指點迷津!然而筆者認為我們應當「理信」地求神問卜,便能得以「理性」地解決難題且安然度過人生的窘境。總之,我們可以用理性的標準來認定行為的合理與不合理,我們卻很難用「純理性」的辦法來處理社會現象,特別是有關信仰的問題,更不是那樣直截了當就可以處理的。

         3.5 宗教與現代人的生活13
    自有人類以來,就有宗教現象,如祭祀、祈禱、占卜、通靈等,都在遠古的歷史中留有紀錄。宗教在文化理念的塑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與現代人的生活也密切相關。「人生不能須臾無宗教信仰。」這句話使人印象深刻,但是許多人忙著學習、念書與工作,努力充實自已,希望走向成功的人生。他們未必有任何型態的宗教信仰,日子似乎也過得不錯。因此,比較合理的說法應該是:「人生終究不能離開宗教信仰。」譬如說,人在面臨衰老、病痛、死亡,以及痛苦、災難、不義時,心中自然興起一連串根本的疑問:我這一生是怎麼回事?我由何處來?該往何處去?是誰在操縱我的命運?而我又該向什麼力量投訴?然後,我要信仰什麼宗教以求心靈寄託?這一類的問題幾乎是每個人心中都曾想過的。因此,宗教信仰在人類歷史上所留下的痕跡,斑斑可考。宗教信仰常談到上帝、天道、神祇、鬼魂,以及前世、來生、輪迴、審判、報應、天堂、地獄、極樂世界等。亦即,宗教探討的是人與超越界或超自然力量之間的關係,為了使這關係穩定而和諧,就產生了各宗教的教義、儀式、戒律與學理。再如,人對生死之謎覺得困惑,隨之感到生命的無常與痛苦,這時宗教就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助人得到解脫。因而幾乎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宗教。」既然如此,宗教難免是多樣而複雜的,不但難以訂下一般的規則,甚至可能帶有各種矛盾的現象。

    現代人由於經濟繁榮、民生富裕,很容易趨向物質化與外在化的生活,而忽略心靈的真正需要;一旦遇到重大挫折,無法辨明生命的意義,可能就走上輕生之途。宗教,尤其是道教,助人建立完整的生死觀,以明確的教義與儀式、戒律,鼓勵人朝向一種高尚而有尊嚴的生活。當然,信仰不能混合現世的欲望,否則容易陷入盲從的陷阱;宗教啟發人「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14,發揮慈悲喜捨的情操,過一個至善的生活。至於宗教對現代人過於緊張與壓抑的心靈,當然也有紓解與撫慰的作用。窮究根本,宗教是肯定人生的意義及價值的,要使人活得更實在、更深刻、更加圓滿。總之,信仰宗教是一大機緣,我們必須理信宗教,時時刻刻要反省在信仰時,自己是否能夠誠心誠意做個名副其實的信徒,是否能夠把信仰的虔誠與善念散佈在人間。

       四、結語

    宗教總是勸人為善,因此對於善良風俗及公益活動,都會鼎力支持協助,可以說是安定人心也是穩定社會的一股力量。但是宗教並非政治或社會的鬥爭工具,它的目的更為宏遠,理想更為崇高。於是,每當亂世,宗教就成為人心嚮往的世外桃源。信徒也常有類似的自覺與要求。對個人而言,宗教正視人間的疾苦、災難、罪惡,要人啟發智慧,減少造業,修身養性,求得心靈的安頓。然而,宗教並非只是失意者的心靈支柱,或逃避者的心理慰藉而已。它更有積極光明的一面,就是激發世人普遍無私的愛心,視他人為同胞手足,然後在愛的實踐中,成就自我的圓滿人格。信徒所推崇的聖人、先知、成佛者、得道者,都有相似的人格特質,就是信仰與愛心結合,並且把人性最偉大、最有愛心的信念化為普世救人的行動力量,可以揚善罰惡、移風易俗且得以濟世救人。

    補充

    本文是筆者根據自己感受體驗高雄關帝廟的眾神明的靈驗有感而發並以中文整理撰寫敘述之,以期鼓勵同是虔誠的關帝廟信徒能秉持虔誠的信念向神明誠心祈福,相信必能得到關帝廟眾神明的庇佑與愛護,讓日常生活一切順遂,更能添增福報。然而,由於筆者從事英語教學工作,當然無時無刻不斷地充實自我的英語學習,以便精進提升英語能力。以下是筆者在整理資料撰寫本文時,所蒐集到一些與道教神明有關之英語詞彙,希望藉本文能讓讀者能學習到幾個英文辭彙,或許將來讀者正好巧遇對道教有興趣的外籍人士,還可以利用這些單字來做簡單的交談,讓他們對道教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作者為英語學博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注釋:
[1] 請參照道教總廟三清宮網頁(http://www.sanching.org.tw)
[2] 請參照 (陳,民國83)
[3] 同注釋1
[4] 請參照《道教諸神聖紀》
[5] 請參照《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6] 請參照《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7] 請參照《道德經》第十四章
[8] 請參照《道教諸神聖紀》
[9] 同注釋8
[10] 同注釋8
[11] 同注釋8
[12] 請參照 (李,民國70年)
[13] 請參照 (傅,民87年)
[14] 請參照 (李,2011)

                 (本文原刊於《武廟道教文化季刊》第2期,p5~14。)

※ 本站僅登載原著作人所著之文章,不表示任何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