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壺拜斗科儀之緣由與涵義

作者 / 陳楊子   

    懸者,掛、繫;壺者,形狀小口大腹,一般指用來盛裝酒漿、茶水或其他物之容器。懸壺,即懸掛葫蘆之意;後代以頌譽醫者救人於病痛,或道者普濟眾生稱之「懸壺濟世」。拜斗者,道教舉行禮拜星斗之儀式。道教堅信天上之星宿為天上神仙之炁所凝化,代表著天界諸神,並認為星辰和世人的命運息息相關,由祂們主司人命的生死與貴賤、吉凶與禍福。拜斗或稱朝真禮斗,主要是朝禮道教紫微大帝及北斗七元星君等組成的星辰信仰,達到祈禳順星降福消災、錫祉延壽為目的。而懸壺拜斗,顧名思義即懸掛葫蘆朝真禮斗之意。

    懸壺源自《後漢書.方術列傳下》之傳說:費長房,汝南人,曾任市場管理人員。相傳目睹懸壺老翁之神通而跟隨入山學仙,但未成辭歸回鄉。老翁授予竹杖與符,從此能醫眾病,鞭笞百鬼,驅使社神。後因失符,而被眾鬼所殺。

    劉宋.范曄《後漢書》及東晉.葛洪《神仙傳.壺公》,皆敍述了懸壺老翁和費長房的故事。壺公,為傳說中的仙人。但所指見解不一,或指相傳能於空壺中變化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間一般且夜宿其間,以「壺天」謂為仙境。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道教的時空觀,認為可以經由人為的法術,使其跳出流逝的時間及現實上分佈空間的框架。

    故事敘述費長房隨壺公進入壺中世界同飲,而費氏離家學道僅十來日,但未成返家時知已十餘年?仙凡之間時間的流逝與空間上的變化,是故事的特異之處。實際上六朝時有關神仙的傳說一再被提起,如劉宋《幽明錄》曾記載東漢明帝時,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穀皮,因迷路遇仙女結為夫妻,約半年返家時竟已是東晉太元八年,時間相距逾300年;東晉.葛巢甫造靈寶經《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謂元始天尊開劫度人於黍珠內說法的故事等。唐.薛幽棲註說:「珠之小,殊不防人之多。多少自容,小大相納,故不知所在也。」足見時間與空間不一的觀念與壺公故事若出一轍。由於《度人經》宣稱是元始天尊所說,由太上大道君描述其黍珠說法之情形,漸成為道教堅信不移的信仰文化。

   

高雄關帝廟2020庚子年秋季祈安冥陽普福大法會。

 

    懸壺拜斗科儀即依循此觀念,使一小容器變化為大空間的法術,以道士的內煉功夫來控制空間的距離,或以變一升之器,可容天地萬物,此法於道書《金鎖流珠引》皆有記載。懸壺拜斗科儀將懸以葫蘆朝真禮斗,葫中須佩符籙,並用多項秘物置於葫蘆使之產生神性,其中意味著以圓葫表清虛之體,內物表萬類之長,納物入葫,葫中生化,明妙道包容,生化萬物也。藉由科儀的演法,瞬息之間道場佈滿正氣能量,使其轉弱為強,化衰為旺,以為眾生解厄除災,因而此儀常於「拜斗解厄」行科,焚以廿四道解厄靈符為信眾消除自身厄難。

 

道教秘傳「懸壺朝真禮斗」科儀。

    高雄關帝廟涓吉於國曆109年10月23日至10月30日,隆重啟建道教秘傳「懸壺朝真禮斗」解厄延生道場,希諸善信,勿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