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 業 管 理 與 道 德 觀 念

文 / 木白 功

    企業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往往會不擇手段的追逐金錢與利益。俗話說:「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但在這樣的人生觀誘導下,為了滿足日益膨脹的物質享受之需要,難免迷失了自己,背「道德」而馳,殊不知自己將要走近斷崖的臨界。人生雖說包含著物質享受,但又不僅僅歸屬於物質享受,因為人還要有點精神。

    成功的企業已經把道德規範納入其經營活動之中。企業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為了履行企業的義務和責任,維護企業的信譽和尊嚴,逐漸建立了一些為企業人員共同遵守的企業道德規範,以達成企業在社會上地位的提昇與最高的收益為理想。

    這些規範一方面可以協調企業與社會各方面建立良好的關係;另一方面企業道德規範可以更好地協調企業內部各個職能部門的相互關係,並維護企業內部正常的生產秩序、管理秩序和生活秩序,保持個人利益、企業利益和整個社會利益的協調與平衡。對於企業來講,經濟效益和生產效率實際上有兩個基礎:一個是物質基礎;另一個就是道德基礎。僅僅具備效益的物質基礎,只能產生一般的效率,而有了效益的道德基礎,就能產生超凡的效率。所以,一個超凡企業的領導管理者更要有一些基本的道德觀念。

    《老子》第十七章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其釋文為:最好的領導者,人們察覺不到他的存在,但仍然能夠自發自主的履行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其次的領導者,很有領導管理的能力和超強的親和力,人們非常喜歡他更讚譽他的能力;再次的領導者,非常有威嚴,作事也非常正面,但人們亦非常的畏懼他,不敢接近他;最差的領導者,表面上人們尊敬著他,不敢得罪他,但背後竟是一些輕侮他的言語接二連三的在散佈。威信有所缺損,就會導致整個威信架構的倒塌,悠閒著點吧,慎作仗名立言之事。最好是一切事情都辦理妥當了,大家卻說我們是自然而然完成的。

    這裡老子確立了領導者的四個等級,最高級的是清靜無為,順應一切自然的領導者,人們雖然覺察不到他的存在,但仍然能夠自發自主的履行義務和責任。待一切事務順利的完成,建立了功業,成就了的名聲,眾人皆是功勞者,眾人亦非功勞者,其因讓人們自發性的發揮所能,順應著自然環境完成事物。我們深信人類本質是善良的,與「道」契合的理念也是可行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一顆道心,只是日積月累被灰塵所蒙蔽,待須自己一層一層的將它擦拭乾淨而已。

    領導管理者理應切身遵循「道」的理念,但何為「道」?又如何遵「道」?這個問題早在二千多年前,由中國第一個哲學家老子所提出論點以後,到現今亦為修道之人與學者研究的主要題材。其實在老子未提出論點之前,「道」字已經出現在中國的文字裡,且有不同的解釋。我們將它分類於下列幾點:1、敘說:一個故事或是一件事情始末的敘述。例如:道出心中之事。2、道路:車輛行駛或是行人行走的道路。例如: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或人行道。3、方法:一個事件解決或遵照的辦法。例如:經營之道。
 

    但是,老子所提出的「道」,與上述大有不同,他的論點說明「道」乃生於天地日月之間,它無形無名無聲無味,它獨立長存決不衰竭,不斷地循環運行永不止息,它可以做一切事物的根源。既然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它有生滅萬物的法則,因而能了解並能掌握它的法則,即是「與道契合」,也就可以說是得道。所以「道」,它也代表了人類為人的準則與行為的規範。不管您相不相信這個論點,但是問題已然存在,就如同您看不到也摸不到空氣一樣,您確不能否決它的存在。但又如何遵循「道」呢?最簡單的說法即是自然而然為之方法,故謂稱之「道法自然」。

    企業的領導管理者不應是只有自我,若把「我」這個字看的太謹慎了,難免由此觀念造成自私的心態,而不是道教所推崇「無私」的理念。有一個例子是這樣的敘述:一個企業的高層主管總是喜歡在會議上出論點問題給每個基層員工作回答,但是他心中早有自我的標準答案,只是他想找出與他契合之人,所以由他一一詢問每個基層員工的答案是否與他相同。事實上,當這主管提出某個問題之後,在一一點名詢問時,一股現實生存的原因鼓動著堂下,有 哪個員工不想與主管的答案契合呢?所以,當主管的您永遠聽不到真實的答案的,即使您說多麼為員工謀福利,造就員工多少賺錢的機會,那只是表面因素而已,因為您有相當高的自「我」。

    理想的企業應該力圖讓每個員工都得到盡可能最好的照料。這樣的照料不能託付于強權的仁愛,而應通過自然和諧的契合來謀求自身利益的實現,才是符合於老子所說的「道」。

    上好的行為典範就像水一般。水,善於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處守於眾人所不願處的低下處,所謂之「上善若水」( 語出《老子》第八章 )。領導者的地位越高就應越低下,真正的富豪並不會說自己有多富有,反而是一些沒有能力之人吹噓說自己有多行,政商關係有多好,但說之則反之。企業的領導或管理者似乎對這種謙下的理念並不太認同,其因力求表現自己更能使自己發光發熱成為眾目的焦點,才能夠在企業中長久的生存。不是嗎?有一個觀點筆者想提出來讓大家作參考:以「不自見」( 語出《老子》第二十二章 ) 方可長久的理念,具有特別意義的存在。「見」亦為「現」,是以不自我表現方能長久,並且更有高度的價值。一部在展示場展覽的新車它是非常光纖亮麗的,它的光芒照耀著大家,更是大家目光的焦點,但展覽一結束後,它即變成最難成交的一部車輛,反而是那些未曾亮相停放在整備場內的車輛奏了功效。與一般擺設於櫥窗的物品一樣,它的成交機率總是比庫存於內櫃的商品較低,甚至嚴重降低了商品的價值性。時常顯現容易舊,容易髒,更容易產生厭膩感,聰明的讀者可悟其意?

    以「道」的這種理念如何維持企業呢?又如何使企業永續經營呢?老子說:「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語出《老子》第七章 ) 老子說明了聖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後,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領;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護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為他對自己很無所謂嗎?這樣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老子又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語出《老子》第六十七章 ) 也說老子有三條基本的行為原則,把持它以保證大道得以貫徹執行,第一是柔慈;第二是儉約;第三是不與天下爭得利益之先。這三個基本條件首要慈,也就是要慈悲,慈心下氣恭敬一切。曰慈,故能勇。一般我們把勇敢劃成等號,但在這裡我們分開來作解釋。「勇」即勇於,即可全力以赴,全然的接受,全力以赴和全然的接受某一件事與物;而「敢」的意味較為衝動,不經深思熟慮的判斷一件事與物,也不思考會發生什麼樣的後果。這樣的行為亦容易被激怒,作出無法預期之後果。你「敢」做嗎?這件事你「敢」……做嗎?您如莽撞的答應,就掉落這個陷阱之內了。這說明,只有以寬容忍讓之道維護了系統的諧和狀態,才可以真正調動系統的整體力量去全力以赴。慈能容受眾力之交彙,又可以使人們免於在瑣碎的計較指責中分散精力,所以老子說「慈」,故能「勇」。

    無爭,並不是墮落不競爭,而是因為他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老子所言:「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語出《老子》第六十六章 ) 一個企業商品的品質、服務的品質、環境的品質及人員專業的品質都遠超越同業對手時,您的企業已經走向無人與己競爭之目標了,屆時您還爭什麼呢?不需要吧!您已經達到「無爭」的境界了。

    將「道」的思想運用到社會和企業管理上,也就是說領導者的行為要順應自然、順應社會發展的規律,並按照規律去制定相應的制度,不朝令暮改,不以情緒作為,員工在這樣的制度下,盡情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華,使員工對企業的向心力達到百分之百,這樣才能真正得到員工的心,才能相對提高企業的最大利益。

                 (本文原刊於《武廟道教文化季刊》第4期,p54~56。)

※ 本站僅登載原著作人所著之文章,不表示任何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