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蕭登福 教授
(國立台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
無為自然、謙卑柔弱,是老子處世哲學最主要的特徵。這些說法,常被世人所誤解,以為老子是處後不爭先,是一動不如一靜的「老二」哲學。並認為老子的無為自然、謙卑柔弱,和今日的社會格格不入。今日社會已進入電子時代,分工漸細,百事繁忙,不容許無為,更不能順其自然,人必須有所作為,有所創造,才能使社會和諧,國家進步。因此今人凡事須搶先機,宜爭先而不宜處後;宜有為而不宜無為,宜造作而不宜自然。無為自然、謙卑柔弱的老二哲學,並不適合今日的時代。
其實這是對老子學說的重大誤解。老子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無為」是一種處事的手法,是不憑私心去妄作。老子的自然,是順事物自身本來如此的法則運行。無為即是自然,自然即是無為,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自然,不是自己會變成如此好。無為、自然所重的是處事法則,不是處事結果。
老子的「謙卑」,是有才不傲物,虛心能容人;它是能為百川王的大海,能為眾人所歸的謙卑。老子的柔弱不是懦弱,而是有才不露才;柔弱不是無才貪生的求憐乞活,而是能剋剛、勝剛的一種制勝策略。無為、自然,是處事之法則,不是結果;謙虛、柔弱,是接物的手段,不是目的。其結果是無為而無不為,順自然而不違反自然;謙卑則能容物,也被物所容;柔弱是生之徒,能勝剛而不被剛所折。
老子無為自然的真義及其價值
老子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以私心刻意運作,完全依順著事物所應遵遁的處理法則(自然法則)去作,此即是「自然」。
「無為」以字面的意義看,無是不,為是做,無為是不去作為。「自然」,以字面的意義看,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是自己會如此。但老子的無為,不是什麼事都不做;有為,也不是就去做事。有為、無為,和私心有關,也和自然有關。不刻意以自己的私心去運作,照著事情本身的自然法則來做事,叫做無為。以自己的私心,違反處事原則,刻意去運作,叫做有為。舉例來說,公司缺一個財經方面的人才,擇取這方面專長的人來任職,此是順著事情本身的處理方式來進行,此即是自然,即是無為。反之,刻意運用自己的私心,找一個缺乏這方面能力的親友來任事,此則是有為。無為,是不以私心來作為。自然,是自己本身的法則應如此;事情都有它本應遵遁的行事法則,順著這個法則,即是自然,即是無為。再舉一個例子來說,現代的女性都愛美怕醜,成為美的條件是努力去保養自己的身材、皮膚、面貌,甚至是整形及將自己訓練成有內涵及品味的人;照著「美」所需的條件努力去做,自然即可以達到「美」,此即是無為,即是自然。相對的,放縱自己,大吃大喝,不刻意的去保養身材,自然贅肉橫生而為「醜」。遵照「美」的法則,不以私心變改,自然就可以成為美;照著「醜」的法則,不刻意變改,自然就會成為「醜」。同樣的道理,照著鑄煉寶劍的法則,選擇好鋼,千錘百煉,不以私心妄作,順鑄寶劍的法則去做,自然就會形成寶劍。照著凡劍的製作方式,不刻意變改規則,自然就會製成凡劍。製造「美」或「醜」,鑄煉「寶劍」或「凡劍」,都須要有所作為,但如果此作為是處理該事必然遵守的法則,不是私心妄作(有為),即是無為,即是自然。老子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無)以私心刻意造作(為)。自然,自己本身法則如此。老子的「自然」,用在天道上,是指宇宙萬物自己會照自己的規則,如此形成及運轉,不是用人力來造作的。用在人事上,則自然不是指什麼都不做,讓它自己運行,相反的,是照著事情本身的處事法則進行,它就會產生如此結果。老子這樣的概念,在周世老子學生文子的書中,已有明白的解說,《通玄真經(文子).自然篇》一開始即討論「清虛」、「無為」。所謂清虛,是虛心弱志,虛其私心,不強用己志,如此自能容人。無為是不用己意,而以道治。自然,是因順萬物自己如此的本性、才能,而去任用,不用私心私意運作,不違反物性物能。所以自然,是「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其宜,為其所能,周其所適,施其所宜」。自然是「不放魚於木,不沈鳥於淵」。堯治理天下,完全按照舜、契、禹、稷、奚仲的才能來任用,讓住水邊的人學打魚,住山林的學打柴,住山谷的學放牧,都是「地宜事,事宜其械,械宜其材,皋澤織網,陵坂耕田」,完全是因任自然。虛其心,棄其智,完全因任萬物自己本然之才性,不爭先用私心私智來處事,在物後,因物性而動,不背物性而為,此即是自然,即是無為,即是虛靜,即是不爭先而處後。《通玄真經(文子).自然篇》在論述自然是因順物性不以私心妄為後,再刻意用了一段文字來論述無為,顯然認為無為和自然有密切關係。《通玄真經(文子).自然篇》:「老子曰: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捲握而不散。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挂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若夫水用舟,沙用䦊,泥用輴,山用樏;夏瀆冬陂,因高為山,因下為池,非吾所為也。」(《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璧字號》《通玄真經》卷八默希子註本,新文豐刊本第二十八冊二九三頁下二九四頁上)
文子認為「無為」並不是事情迫近了也不反應,有所感觸依舊不行動的「迫而不應,感而不動」。相反的,無為是不以私心行公事(「私志不入公道」);「循理舉事,因資立功」 [1],順著事情本身的自然情勢來進行(推自然之勢),即是無為。舉例來說,水上航行用船;陸上用車;沙地適合用䦊;泥地適合用輴,山區用樏
[2]。夏日天熱就到水中捕魚,冬日天冷就上山砍柴;順著高處來造山,順著低處來挖池,可以節省人力,容易成功。處理事情,不以己意私心,完全按照事情本身所需來行事,不用私心作為,叫做無為,無為即是順自然之勢而行,無為即自然。虛心即是虛其私心,因順物性;處後不爭,是在物性之後,因順物性而為。
文子是老子的學生,和孔子同時 [3],《文子》一書近人曾疑為偽書,但一九七三年河北定縣40號漢墓出土竹簡中有《文子》殘簡,此書應該是先秦古籍。文子對「自然」「無為」的解釋,應該是符合老子原意的。
除文子對「自然」「無為」的解說外,《老子》一書,歷代注疏,見諸《正統道藏》者相當多,對「無為」、「有為」、「自然」的解釋,能掌握老子原意者極少,遂造成了對老子無為自然說的誤解。
論老子的謙卑柔弱的處世價值
《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皆雜吉凶之辭,唯有《易經.謙卦》一謙四益,六爻皆吉而無凶。其道理在於,沒才能的人無有出眾之才、傲人之事,本該謙卑。有才能的人,足以傲人,而不傲人,自然為人親附。無才而謙,可以免難;有才而謙,足以得人。
《老子》書中充滿謙卑不爭之辭。《老子》八章說:「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九章說:「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二十二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元德。」《老子》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老子》七十三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老子》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上文中可以看到老子重視謙卑不爭,但他的謙下不爭,是一種處事手法;有才而謙,容人而不傲物,自然會為眾人所歸,如江海之為百谷王。做事而不計功,有功而不爭功(「不爭而善勝」);如此自能成器長,自能為天下先,自然天下樂推而不厭。縱觀老子的謙卑不爭,完全是王者的治國御民之道,是領導統御的技巧,不是無才的卑弱,無功的強爭。謙卑以容人聚眾,不爭以得心服民。
老子的和謙卑相近的,則是老子的柔弱守靜的概念。《老子》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四十二章:「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老子》五十二章:「見小曰明,守柔曰強。」《老子》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老子》書中處處可以看到柔弱;這是淺易明了的用詞,並不須要特別解釋。但老子的柔弱,是道的一種運用(「弱者,道之用」),不是無才處下的懦弱;相對的,是可以克剛、勝剛,可以處上的柔弱。柔弱是有才而不剛愎,身態柔軟,不擺高姿態,是一種處事法則;有才的人可以用「剛」來行事,也可以用「柔」來行事。以剛行事,易生摩擦衝突,剛僅能勝過才不如己者;柔的力量無限,可以勝過才能比自己高的人。且柔則人己皆利,剛則損彼利己;柔則生存,剛則易折。今日社會中最明顯的是服務業,服務人員謙卑,自然能嬴得客戶。
結 語
老子的無為、自然,二者是一體的兩面;順物之性,用物之才,依物之勢,不以私心運作,遵照事物自身法則進行,自會有如此成果,此是自然。處事無為因任自然,而自然即無為。
《老子》的謙卑,由書中文句看來,並不僅是一般性質的謙退、不爭;而是有才而謙卑,有才而不爭。正因為有才而謙,所以才能「為百谷王」,才能「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無才者自不能生物、長物,亦無能力如江海之成為百谷王。謙退,是用來容人聚眾,不爭是功高者天下皆見,功名自歸,天下樂推,不爭即可得。而老子的柔弱,則是一種「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柔弱勝剛強」的制勝手法;是有才能而能尊人的柔弱,不是無才乞憐於人的懦弱。
綜歸來說,無為自然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自己就會如此。而是順著事情本身的處事法則,利用事物本身所具備的條件來行事。不捨物性,不用私心作為,叫無為;依順事物自己本身法則去做,事物就會如此完成,叫做自然。「無為」、「自然」是處事之法。虛靜、謙卑,是虛其私心,有才不傲物,是處世的態度。柔弱,是有才不露才,容物不凌物;處後不爭,是因順物性而動,不強壓物性而為;柔弱、不爭,是處事制勝的手法。老子的這些學說,都可以一以貫之,也都很適合今日的社會;在紛雜而盲目茫然爭鬥的現代社會中,能給我們處事及治國的良方。
注釋:
[1] 循理舉事,是指依順事物應遵循的道理來行事。因資立功,是依順著可做為憑藉的事物來立功。
[2]
四種乘坐的工具,《尚書.益稷篇》「予乘四載」,孔安國傳:「所載者四,謂水乘舟,陸乘車,泥乘輴,山乘樏。」《尚書》所說四種有陸地而無沙地。「輴」,即橇,《漢書.溝洫志》作「毳」。
[3] 見班固《漢書.藝文志》《文子》下自注。
(本文原刊於《武廟道教文化季刊》創刊號,p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