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真 道 教 簡 介
| |
全真道,是金、元時期的新興教派,為道教重要的教派之一,全真道也稱為全真派、全真教。元朝以後,全真道與正一道作為道教兩大道派,並延續至今。
「全真」一名的由來據《重陽教化集》載:「馬鈺先生邀真人王重陽就城而館之......因命所庵,曰『全真』」;而全真亦也有保持本性的意思。
全真教之創立時,正值宋、金混戰,民族矛盾異常尖銳時代。常期的兵荒馬亂導致民不聊生,傳統道教由於外丹奪命,長期不驗而令神仙信仰危機四伏。另外,傳統道教的大型齋醮往往耗費社會成本與財富資源又引起不少王公
與庶民的不滿;另有少部分的道士妖言惑眾,甚或「 擅人主權干預朝政 」之嫌,這些都可能造成社會人民對一些傳統道教的理念猶豫質疑,甚至產生排斥。
祖師王重陽正是在此情況下,吸收儒家的忠孝觀念與釋家的心性學說,並且結合當時的新興內丹理論,創立了「全真道」。
王重陽祖師主張在理論、修行上持儒 (理)、禪 (性)、道 (命)
三教圓融的道德性命之學,並特別強調必須先修「明心見性」之性功,後修命功,全精全氣全神,不使汙污,以臻仙真境。而他對外丹及符籙驅鬼之術持保留意見,要求教徒必須奉行
「克己、忍辱、清修、自苦」和「不妻、素食」的苦行生活,不懈修道,從而最終達到「修身濟世、超凡入聖」。而當時全真道規定道士必須皈依出家 (不娶妻)
修煉,但隨同時代的發展,現代也有了在家修行的全真居士。
全真道教之經歷大致分為五大時期
王重陽,號重陽子,陝西咸陽劉蔣村人,出身富家,仕途無進。正隆四年 (公元1159年) 在甘河鎮
(今陜西廣縣境) 酒肆 (一說屠肆) 遇 鍾離權、呂洞賓二仙人,傳授金丹口訣,乃棄妻子入道,于終南山南時村作穴墓居之,名 「活死人墓」。
大定七年
(公元1167年),王重陽放火燒掉所住茅庵,后東出潼關,雲游至山東半島,馬鈺、孫不二夫婦築蓭事之,蓭名「全真」。王重陽正式亮出全真旗號,並先後收了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大弟子。這七大弟子成為全真道興旺發展的骨幹,各自形成門派,後稱「北七真」。
大定九年 (公元1169年) 秋,他留王處一、郝大通在崑崙山修煉,自己攜 丘、劉、譚、馬
四大弟子返關中,途中于開封羽化。王重陽之後大弟子馬鈺繼任掌教,其餘六真人在山東、河北、陜西、河南等地傳教,逐漸擴展了民間之影響力。
馬鈺掌教期間,教旨以無為為主,離塵去俗,識心見性,以道士的樸素苦行吸引社會人士之信向,但他尚未與統治者結上關係,也未營造宮觀。此階段馬鈺的傳教甚至曾遭受到官方猜疑,他曾自謂:
「修真勸善遭官難!」逐將教事託付劉處玄、丘處機,自己還鄉故里。譚處端等人繼續傳教於北方。
二、佈道、壯大時期:
從公元1187年至1219年間,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等先後掌教,這是全真道進一步發展而漸漸壯大的時期,全真道以山東半島為活動中心,並開始營造宮觀,建立宗教活動基地。隨著全真道在民間勢力的增大,各朝廷也日益重視它。金大定二十七年
(公元1187年),金廷召王處一至白雲觀,次年又召丘處機講道,泰和元年 (公元1201年)、三年 (公元1203年) 王處一
兩次被徵召;皇帝的一再徵召,反過來又提高了全真道地位,促進了它在民間的流傳。
金興定三年 (公元121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派遣使臣劉仲錄召丘處機,翌年 (公元1220)
與十八名弟子同往西域 覲見成吉思汗,一行由萊州出發,行程萬里歷時二年,到達西域大雪山 (今阿富汗境內)
見成吉思汗勸其戒殺。此後,丘處機被尊稱為「神仙」,賜爵「大宗師」,掌管「天下宗教
」事,並敕免全真道士差役賦稅。公元1224年東歸後,丘處機回到燕京(今北京),住於太極觀(后改名長春宮),該觀從此成為全真道首要傳道所在地。爾後,全真道的逐漸發展並漸趨鼎盛。丘處機提出
「立觀度人」,此后全真弟子大建宮觀、廣收門徒的活動大為展開,全真道觀逐漸遍佈於北方。
龍門祖師 丘大真人
公元1227年,丘處機羽化,葬于長春宮處順堂,即今天的北京白雲觀。自從丘處機祖師爺掌管全真教以後,全真教有了迅速快捷之發展。
三、壯大、鼎盛時期:
元初,丘處機羽化后,繼起掌教者尹志平、李志常進一步拓展全真事業,爭取官方支持,使全真道獲得進一步發展,步入頂峰。全真道大建宮觀、廣收門徒,出現許多知名道士,全真道一派道門興旺景氣,它不僅在北方成為道教重心,還渡江南傳,江、浙、鄂、
閩、 等地都有了全真道的活動蹤跡。
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動點在湖北武當山,徒眾甚多。全真道南傳之前,江南已有金丹派南宗煉內丹,自稱丹法出於
鍾、呂、劉,與北方全真道同源異流。南宗教團不大,未受元室重視,於是南宗
裔在元代紛紛合流於全真門下,其著名者有李道純、陳致虛......等。至此,全真道傳遍大江南北,盛極一時,與正一道勢力不相上下。
全真道政治地位因元室冊封全真祖師而有了很大的提高。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忽必烈詔封全真道所尊
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五祖為 「真君」,後人稱為北五祖;又封王重陽七大弟子為「真人」,世稱七真。至大三年
(公元1310年),元武宗又加封全真五祖為「帝君」,七真為「真君」,丘處機弟子尹志平......等十八人為「真人」。
在此期間,全真道的裔教如尹志平、李志常都是丘處機「全真龍門派」的傳人,他們鞏固了祖教「全真道」的鼎盛局面。另外,全真的各分支也頗為興望 如
「全真盤山派」代表人物王志謹,(初為郝大通弟子,郝羽化后入丘處機門下),他對王重陽、丘處機形成的心性學說在理論上作了進一步的闡發,把宗教倫理道德也納入心的範疇。還有
「中派」的李道純,自稱其宗曰「全真」,他從三教合一的理論出發,較為系統的提出了內丹修煉程式,亦豐富了全真的理論。
四、外盛內衰時期:
到了元朝中期至元朝末期,全真道漸呈外盛內衰之象,這一方面是因為元朝廷擔心全真派其勢力太大而加以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天師道融合各符籙道派的精華,並形成以天師道為代表的正一道復興造成的原因;同時全真道前期
「掌管天下宗教 」的地位引起了釋家的強烈妒忌,多次上奏彈劾打擊的緣故。
但更主要的是,全真道教風有變,教首集團長期安逸,不再提倡「克己、忍辱、清修、自苦」和「不妻、素食」的苦行生活,從而趨於蛻化。從安貧樸素到崇尚奢華加上首領貴族化貪圖虛名,教內缺乏高道等等,這些都引起世人的普遍排斥;與此相比,正一道成為元代中后期更為興盛的道派。
五、平靜傳教及清初中興時期:
經元末明初的整合,明清兩代道教正式定型,主要歸於兩大道派:以「符籙為主的正一道」,和以「煉養為主的全真道」。但是,這也是一種道教逐步走向衰落的時代。明太祖朱元璋即把道教分為正一、全真,他認為全真道
獨為自己,而正一道可以益人論、厚風俗故明代從明太祖洪武初期即命正一天師掌管天下道教事,正一天師逐漸成為道教的首領。
整個明代,全真道都不大受朝廷重視,政治地位低落,故全真道士多隱修于山野,其高者以氣功異能引起人們的讚賞,或以高隱深遁博得朝野的佳譽。這些也表現出傳統道教中之清靜無為,隱居遁世的一面。
清康熙年間,龍門派第七代律師 王常月得龍門派第六代祖師
趙真嵩傳天仙大戒,于清世祖十三年(公元1656年)奉旨說戒于白雲觀,三次公開傳戒,既講修煉次第,又講修煉方法,再次肯定了全真
「先性後命」,對道教「長生不死」的思想作了新的解釋,「不死者我之法身,長生者吾之元氣」。
他發展了大批教徒,弟子眾多,各自于各地形成多個全真道龍門派支派。王常月讓本已衰落的全真道,甚至是整個道教得到復興,王常月本人也被譽為「中興之祖」。
清初 白雲觀方丈 王常月
至現代,全真道傳承不絕,與正一道並為道教兩大派,它雖然內部頗多支派,但仍以全真「龍門派」最為興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為北京 白雲觀、山西純陽宮、陜西重陽宮。 全真龍門派依字輩傳承其字譜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