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 醮 科 儀 簡 介 | |
道教的齋醮科儀,亦稱「道場」,也就是「法事」。以下是對道教齋醮科儀的簡略介紹: 「齋」,原為潔淨之意,後稱齋戒意指在祭祀前,必須沐浴更衣,不食葷酒,不居內寢,以示祭者之誠心。因此道教,重視修齋,並制定了一整套齋法。然而各種齋法有著不同之意義,如「金籙齋」能上消天災,保鎮邦國;「玉籙齋」救度人民,請福謝過;「黃籙齋」下拔地獄九幽之苦等等。 「醮」,原意為祭,為古代禮儀。道教繼承並發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儀以與神靈相交感應。以「醮」言之,亦有醮法。所謂「醮法」,是指齋醮法事的儀式、禮儀等規矩。 「齋醮科儀」,是指醮禱活動所依據的一定法規,並有陽法事與陰法事之分別。陽法事有:祈福謝恩、卻病延壽、祝國迎祥、祈晴禱雨、解厄禳災、祝壽慶賀等,屬於太平醮之類的清醮。陰法事則有:攝召亡魂、沐浴度橋、破獄破湖、煉度施食等,屬於濟幽度亡齋醮之類的幽醮。
道教的齋醮科儀,過程是非常繁雜的,往往要通過建壇、設置用品、誦經拜懺、踏斗、掐訣唸咒......等來共同完成。其中道士是最重要的成員,幾乎所有的過程都是由道士來完成的,所以在道教中稱他們為醮壇執事,就是一般所稱的神職人員。 建醮必須先設壇,這稱為「醮壇」或「齋壇」,道教俗稱為「法壇」。「壇」就是指在平坦的土地上,用土築成高臺,用來祭祀天神或祖先宗親。不同形式的齋醮,往往建有不同規模的壇場。大型齋醮活動,通常建有若干個壇,其中一個是「主壇」,其餘的稱為「分壇」。
在齋醮儀式中,各有一定的稱謂和職守的道士,統稱為執事,主要有:高功,位居各執事之首;監齋,地位僅次於高功;都講,與高功、監齋合稱為「三法師」,主管唱頌導引,皆為高功的副手。這三種職位,在齋醮科儀中都有明確職能,共同發揮對科儀的主導作用。
「科儀」一詞,最早見於南朝靈寶派道書《洞玄靈寶道學科儀》。「科」原意指事物的門類,另一解釋為戲劇中關於演員的動作、表情等舞台行為,道教將其引義為內部的各種教法,包括信仰、戒律、經懺,以及儀式規範等多方面教典的統稱,主要在道場中著重於秩序、儀節等方面,又有科戒、科範等涵義。「科戒」表現於齋戒守潔、遵守壇場禮儀的相關規定;「科範」則指依科行儀禮拜,依規書章呈文,表現豐富的教理教義內涵,以及傳承久遠的儀式規範。
「儀」指道場中的禮儀規範和儀式準則,其中包括壇場佈置、演法儀軌等等,並嚴格重視道士行為儀態的莊重與嚴謹。所以,道教的科儀法事中,主要是指每一項儀式的整體內容,所包括道士的威儀、唱誦、表白,以及主壇「高功」存思通神等,藉以表達道教理念中所蘊含的自然思想,並有表現出莊重嚴謹的宗教禮儀與神聖之氣氛,以達到祈禳濟幽之目地。 宗教存在意義與價值,除了慰藉心靈、寄託希望之外,特別在解決民眾生命終點問題時,所呈現出生命的最終關懷,即可充分彰顯出來宗教對精神寄望獨特的層面。然而以道教而言,素有關懷社會、關懷民眾與民生的傳統,這種基本的理念是道教對社會思想的另一種層面,力求透過道士的作法和其他方面的努力,解決人生中所遇到的矛盾與災難,確保社會安定與人民安和。 道教的齋醮科儀中綜括了各種人與社會之間的問題,在種種的問題力求於儀式中,虔心祈禱表達人類的訴求,以達到最大的效益,這應是道教科儀中最大的意義所在。
|